台中月子中心 銅墨盒的雕刻多以陰文、陽文、雙鉤線刻為主,銘刻題材多以書法、繪畫、治印等,舊時銅墨盒上的文字、圖案集裝飾性、藝術性為一體,其雕刻手法多以竹、木、石、磚、玉、銅雕變化而來,有淺刻、線刻、陰雕陽刻結合,有仿碑文、仿印章,有寫意、工筆,還有正、草、篆、隸書法詩文吉祥佳句、名傢繪畫等,都可融入於銅墨盒的雕刻藝術之上。銅墨盒大多有作坊標記,如京明齋、明遠閣、一得閣、同古堂等。銅墨盒雖是小小的文房器物,當你靜靜地欣賞、把玩各式舊銅墨盒,你會感覺到像是在與舊時文人面對面地對話,感受到一種無上妙趣,舒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秋聲起於鳴蟲盒

著名古玩鑒賞專傢蔡國聲先生在1999年無意中覓得一隻名畫傢唐雲先生玩過的、有著齊白石先生手跡的《雙鵲老樹》畫意銅墨盒,左側刻落款“白石”並刻印章“木人”,唐雲在墨盒面蓋上加畫數筆,並在右下角加題:“老藥(唐雲自號)增數筆即請雪之(符驥良號雪之)刻之”,這隻聚瞭二代名傢手跡並為銅墨盒增添瞭文玩韻味和藝術氣韻的佳物,實屬銅墨盒中難得的珍品。

從前聽紅學傢魏紹昌先生說,失眠最為頭痛,尤其是老人失眠,更是整夜翻轉難困,通宵達旦,惡苦也!有一妙法,可治失眠,蓄養秋蟲大黃蛉數隻,放窗臺邊,秋涼月潔,夜靜蟲鳴,聲聲入耳,初覺煩心,連聽三日,自然習慣,必可夜夜安睡,一覺睡到大天亮。因為,秋蟲鳴叫頗有節奏,且聲韻清細如流水,可以調心歸靜,可以滌除一切煩惱。

玩鳥者多,鳥類的種類也多。這是舊時一所出售大小各異鳥籠的攤子。

身穿佈長衫,頭戴銅盆帽,左手把扇搖,右手托鳥籠,搖搖晃晃上茶樓,吃喝玩樂又一年,這是老上海白相人的真實寫照,但從另一角度看,養鳥蒔花、弄草玩石也是舊時滬人休閑方式之一。直到現在上海的居住小區裡,還有許多市民喜愛養鳥玩鳥。每當春暖花開,籠鳥競叫爭唱,時聞鳴聲上下,餘音裊裊,不絕於耳,真是和諧社會其樂融融也!

說到養蟲,還有畫蟲的。滬上畫蟲聖手潘君諾舊居滬西萬航渡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路,榜其畫室為“蟲天小築”,畫傢秦更年還為他畫瞭一張《蟲天小築圖》。聽吾友丁偉傑說,早年他去潘君諾傢玩,曾和他聊起滬人玩鳴蟲盒之舊事。潘君諾先生說,飼養金蛉、墨蛉,宜用小型竹制蟲盒,山竹性涼,觀蟲撫盒,可以靜心養神。玩叫蟈蟈、蛐蛐,用葫蘆器,又稱“匏器”或“蒲器”。解放前上海城隍廟前老街小攤最多,也有清代所制老古董匏器。舊時老上海茶館裡有一批玩蟲者,養的鳴蟲從夏天一直叫到冬天。葫蘆蟲器大概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花瓶式四種,口上用紫檀、象牙、紅木等,蓋有玳瑁、象牙,雕有精湛的山水、人物等圖案,模、刻、砑、燙等都是葫蘆蟲具常見的制作工藝。蓄養蟈蟈的葫蘆蟲器口內還有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葫蘆蟲器經養蟲者幾十年或上百年的摩挲把玩,會由黃變深黃再變紅,最後變成紫潤色。

摘自《玩物——老上海文玩》台中高級月子中心楊忠明 著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老上海文台中月子中心月子餐玩知多少

某年夏夜,甚熱,滬上名畫傢謝之光揮扇入睡,做夢見自己處身於山林竹叢小溪邊,夢中聽得一陣清悅爽耳的蟲鳴聲,時斷時鳴,不絕於耳,突然醒來,奇怪,床邊竟爬著一隻淡青翠色的大竹蛉,正叫得歡,看來是從窗外飛來的不速之客。謝老想此蟲大概是來尋吃的,就把它裝在大口瓶裡喂些瓜果。謝老點染丹青,聆聽蟲叫,蠻開心的。

文人最台中產後月子中心愛銅墨盒

托隻鳥籠上茶樓

晚清民國時期滬人寫字大多用毛筆,有時磨墨不方便,就用墨盒儲墨備用,所以當時存墨不容易幹的銅墨盒盛行,老上海詩人朱大可的曾孫朱瀚,傢藏晚清、民國名傢陳寅生、姚茫父、張樾臣等先生雕刻的銅墨盒珍品百餘件,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銅質極佳,包漿潤溫,光澤鋥亮,一看就是百年前舊物。舊時讀書人書桌上大多有此物,當時是文人墨客的常用文化用品,因為硯臺上磨出的墨汁被風吹後容易幹,用銅墨盒來儲存墨汁能保鮮不幹,隨時使用又可方便攜帶,以備書寫之需。清代沒有現成的瓶裝墨汁供應於市,銅墨盒深受滬上文人喜歡。

筆者認識一個老上海過來的錢莊股東徐老先生,今年89歲,因為舊時傢底富裕吃得好,所以現在腰背硬朗,思路敏捷。民國年間其老父親曾在南市城隍廟大殿後面小街邊開瞭個名叫什麼“古齋”的小骨董鋪,收藏甚富。舊時徐傢借住在一個當官的親戚傢一處有點殘敗的清代遺存老式私傢小園林裡,園僅二畝許,有平房幾間,那裡假山堆疊、流水清澈、古木蒼蒼、芳草萋萋,園林裡喂飼養蓄著好多名貴籠鳥,有百靈、芙蓉、八哥、鷯哥、臘嘴、鸚鵡等。他說,從前老上海人傢有許多人都會養隻鳥玩玩,有些傢境貧寒的市民也有興趣蓄鳥玩鳥。因為從前老城裡面玩的娛樂也不多,要麼上茶樓喝盅茶,要麼去澡堂泡把浴,要麼站在橋上看看水邊野景,要麼到城隍廟舊街聽聽評彈軋軋鬧忙……那年頭養隻鳥買個鳥籠花費也不貴,但是鳥籠檔次的好壞可有天壤之別的。他傢養鳥的籠子是相當的講究,一種鳥雀用一種鳥籠,鳥籠是用竹、木或金屬絲之類的材料制作,有長方形、圓形、方形、半圓形、房式、腰鼓形等樣式。一般來說,吃谷類鳥和吃蟲子鳥、文鳥武鳥所用的籠子不一樣,大體是根據鳥雀高度、體型大小來配制鳥籠,食谷類鳥籠有金絲雀籠、黃雀籠、百靈籠、繡眼籠等,食蟲類鳥籠有畫眉籠、點頦籠、八哥籠等。老上海養鳥人喜歡用昆山“杜傢籠”,常熟梅鳳林的“黃頭籠”。聽說當時人最想覓到的鳥籠是“直甫籠”,那是專養繡眼鳥的,為吳郡姚直甫本人自制的金絲竹籠,做工精巧絕倫,現在如果在拍場出現,起碼十萬元一隻!養鳥籠中的配件也很講究,如鳥食缸,當年一隻明清官窯鬥彩、粉彩或青花,也是很吃價錢的,當然若有宋元官窯的最好。有人說清代乾隆、雍正官窯所制的鳥食缸為最精美細潔,雍容華貴,配在鳥籠內,光彩四射,奪人眼目!從前有個叫仲宗江的老人,是蓄鳥專傢,居室中全是鳥籠,疊架作若幹層,幾充屋棟。

鳥籠的掛鉤,當以一個叫徐忠明做的紫銅質地的“忠明鉤”為舊上海鳥籠鉤第一。此人從湖北來滬,他做的鉤子很有特色,如你養繡眼、芙蓉等文鳥,他就在鉤子上雕刻著《紅樓夢》《西廂記》等圖案,若你養的是兇猛好鬥的鳥類,他就給你雕《三國演義》等內容的鉤子。聽瞭徐老先生一席話,我想,看來老上海人養鳥雀的學問真不少也!

記得“文革”那個年代,有一次某大學辦公室裡“批鬥會”開得正嚴肅、認真,要“臭老九”交待問題時,火藥味正濃,全場鴉雀無聲,突然一陣歡快的鳴蟲叫聲打破瞭緊張的氣氛,那個階級鬥爭味道十足的造反派頭頭氣急敗壞地嚷道:“是誰在搞破壞?媽的!抓起來!”後來一查,原來是一個上級派來的“工宣隊員”工作服大口袋裡裝的幾隻鳴蟲正在齊聲鳴叫!哈哈!這叫自搗“烏龍球”!當年,夏秋之交,上海連雲路新城隍廟街邊有許多小攤專賣蟋蟀、黃蛉、墨蛉、竹蛉、金蛉,蟲聲唧唧,精靈可愛,小孩隻要花上幾分錢就可以買到裝在紙糊玻璃盒內的小蟲子,喂點南瓜、米飯就可享聽清脆動人的鳴叫聲。玩蟲是時令之樂,而玩精美蟲盒更是清雅之樂。
arrow
arrow

    jzv919xn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